色差仪管控纺织棉纺纱颜色的一致性

对于纺织行业而言,色差是其质量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质量瑕疵。控制色差是保证纱线品质的重点之一,也是保证纱线品质的首要指标。传统棉纺纱色差的管控主要采用目测法,这种方法人工成本大,且主观性强。随着测色仪器的发展,颜色测量仪器逐渐取代人工成为纺织色差的主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色差仪在纺织棉纺纱色差检测中的应用。

棉纺纱

纺织棉纺纱色差类型及产生原因:

有色差的纱也称黄白纱。色差可以分为本色色差和染色色差。

本色色差就是产品在着色前显现的色差,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配棉工艺不合理;清棉工序混棉不均匀;各工序没有保证先纺先用;锭速级差引起的长片段和条干引起的短片段的捻度差异。

染色色差就是产品在着色后才能显现的色差,其产生的原因是:产品中掺有异性纤维或原棉成熟度差异过大,致使纤维着色能力不同而产生染色色差。

通常纯化纤纱由于化纤原料颜色单一,故色差较小。涤棉、粘棉纱等化纤与棉混纺纱线色差也较小。而棉型纱线极易产生色差。我国是产棉大国,由于各个省份、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棉花的颜色差异很大,即使刚采摘的同品种的籽棉,由于成熟度的不同,颜色也有差异。

棉花色泽是评定棉花品级的首要指标。色差一般对同一批号的纱线而言,不同批号的纱线没有可比性。色差仅凭肉眼就能看出来,不明显的需借助荧光灯来观察。色差纱线对印染布和色织布等色布影响很大,会产生上色不匀,染色条花,产生染色色差,有损织物外观等质量问题。因此,控制纱线色差是纺纱生产中的一个重点。


色差仪管控纺织棉纺纱颜色的一致性:

纺织品有不同颜色,是由于在光的照射下纺织品上的染料或颜料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光的结果。任何一种颜色的光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人的视觉对于颜色的感知,取决于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以及外界光源对颜色的影响。区别颜色的主要标志是色调、明度、饱和度。色调决定于该光线的波长,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眼睛以不同感觉。明度是人眼对光源和物体表面色彩明暗的感觉。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颜色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人眼是衡量颜色差别的主要“仪器”,但影响因素较多,且不能对颜色进行量化。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根据光学原理研究色差的检测方法,并研制出模仿人眼的检测仪器,尽量克服人眼之间的差别,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纺织行业常用的测色仪器就是色差仪,其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模拟人眼的视觉系统,利用仪器内部的模拟积分光学系统,把光谱光度数据的三刺激值进行积分而得到颜色的数学表达式,从而计算出明度指数L*和色品指数a*、b*值及对比度的色差。该仪器以目前业界最常用的是CIELab色空间为依托,规定以L值表示颜色的明度、a值表示颜色的绿红值、b值表示颜色的蓝黄值。通过这一方式,每一个特定的颜色都能够用CIELab三维坐标中一个特定的点来表示。当比较两个颜色时,其差异就能够通过这两个颜色在三维空间的距离△E*来表示。用色差仪测定纺织棉纺纱的颜色,不但能够精确、定量地表达颜色,而且比目测法更为科学客观,且不随时间、地点、人员变化而发生变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