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形绿茗茶以其外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油润、汤色碧绿明亮和叶底嫩绿完整等品质优势深受广大饮茶者欢迎。色泽作为感观品质的第一因子,对其总体品质及商品价值影响较大。但是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其工艺的特殊性,色泽品质往往不易控制。为了准确的测量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变化,管控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变化的色泽品质,就可以使用色差仪。
针形绿茗茶颜色变化原因:
1.干茶色泽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针形绿茶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二青、复揉、做形等工序,不同工序对于茶色泽的影响大小是不一样的。干茶油润性受揉捻影响最大,而干茶色泽影响最明显的是做形工序,其次是杀青工序,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影响条形名绿茶干茶色泽的主要工序是做形(干燥)和杀青工序,因此正确把握好了这两个方面就能明显改善绿茶的干茶色泽通过适度的揉捻,不仅可以提高茶叶的外形品质,对干茶色泽中的亮度也有所提高。杀青叶直接烘干与揉捻后烘干色差变化说明揉捻对干茶色泽影响也相当明显,可能与揉捻后叶绿素降解及茶汁充分外渗使得茶叶内含成份氧化过重有关。
2.茶汤色泽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绿茶加工过程中汤色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其亮度逐渐增大,总色差也逐渐增大,但绿度变化不明显,而黄度变化相当大(前后相差近一倍),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揉捻和复揉工序,说明揉捻使细胞破碎,茶叶内含成份充分混合,有利于促使多酚类物质发生非酶促氧化,因此,茶汤黄度明显增大。试验表明:降低揉捻程度(时间或压力)或减少揉捻次数对绿茶汤色的改善作用明显。
3.叶底色泽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针形绿茶加工过程中叶底色泽变化不如汤色和干茶色泽明显,但也存在一定规律;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叶底亮度呈增长趋势,绿度下降,黄度逐渐增加,总色差略有增加。从制茶工序上讲,杀青、揉捻工序对叶底黄度影响明显,而做形工序对叶底的绿度影响显著。
色差仪测量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变化
针形绿名茶不同制茶工序对干茶色泽、汤色、叶底的影响程度都不一样。在常规加工条件下汤色受揉捻工序的影响较大,而干茶色泽受理条和杀青工序影响较大;叶底色泽受做形工序影响明显。适当降低加工温度、揉失捻程度和简化加工程序对色泽品质往往有利,但是,由于减少了相应的热化学反应,对茶叶香气和滋味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准确的测量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变化,就可以使用色差仪。
色差仪作为颜色检测的光电设备,它通过模拟人眼看色的过程,根据色度学原理与CIE标准色度系统,可以自动比较针形绿茗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的颜色差异,输出L、a、b三组数据和比色后的△E、△L、△a、△b四组色差数据,通过数字的方式就可以直观的反映出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偏差情况。其中:
“L”代表物体的明亮度(0-100表示从黑色到白色),△L=L样品-L标准(明度差异),△L+表示偏白,△L-表示偏黑
“a”代表物体的红绿色(正值表示红色,负值表示绿色),△a=a样品-a标准(红/绿差异),△a+表示偏红,△a-表示偏绿
“b”代表物体的黄蓝色(正值表示黄色,负值表示蓝色),△b=b样品-b标准(黄/蓝差异),△b+表示偏黄,△b-表示偏蓝
“△E”为总色差,计算公式为:ΔE=[(△L*)2+(△ a*)2+(△b*)2]1/2
在利用色差仪测量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变化时,用户只需通过色差仪测量的△L、△a、△b、△E就可以准确的评定针形绿茗茶的偏色情况以及总色差范围,从而有效的管控针形绿茗茶的颜色品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